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000年前的诗歌,迄今仍能欣赏,不能不 [复制链接]

1#

一个民族传承是否久远厚重,看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应是文化的沉淀,而文化沉淀发酵的最终结果便是文明。历数中国文化沉淀丰厚的遗产中,诗歌无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诗经到楚辞,从八代唐诗到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甚至当下大多是是而非但也有所指向的古风歌曲,都在阐述一个事实:古代诗歌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之深远,不仅横亘古今,还将映照未来。

在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古典的文学比较中,会发现西方文学多以叙事类(再现的)小说戏剧为主,自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及圣经文学为开端,言必称莎翁、托尔斯泰、莫里哀……;而中国则以抒情类(表现的)诗文尤其是诗歌见长,可以说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就是诗歌史,其中屈、陶、李、杜、苏、陆、关、曹等皆是映照一个时代的璀璨明星。而叙事类和抒情类的比较,可能一个更多是现实流(场景记录),一个是情感思想流(内心写照),毫无疑问,情感思想是可以可以延伸的,且能打破古今隔阂的。

欧洲的文学以文艺复兴断代,以前是古文,而后是今文。古文原作,除少数专家外是很难直接读懂和赏鉴的。而我们的古代诗歌却不同,很多诗歌无需太高深的文学修养依然能够吟诵且能轻松知其意,诸如可追溯至远古尧舜时代的名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又如先秦《诗经》中许多诗歌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袂,悠悠我心”“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都能够从字面意思直接理解。尔后的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名篇名著,更是成为当下启幕教育的例文范本。

也无外乎,在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胡适、钱玄同、陈独秀、周作人等也只是对不易被大众所理解的文言文、古文加以抨击,而对于古诗词却多有认可,不仅自己常作,还提倡自己的学生多学。比如周作人就曾在《读古诗》、《唐诗易解》中谈到:“语体文和古文在系统上关系不密切,韵文则是相连的,自诗经至词曲、弹词、歌谣,都注重平仄押韵,语法也没有散文那么差得远。”也因此,古代诗词歌赋能够流传至今,是有基础的。

诗,是思想、情绪、认知的凝练表达,也是一种益于抒情且近乎音乐的文学体裁。思想无古今时代隔阂,音乐也大抵如此,两相加持下使得中国的诗词歌赋能被不同的时代所认可并流传,这无疑是中华文明的独有魅力,也是今之国人的莫大荣幸与幸福。

参考书目: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周啸天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年。

《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许海山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