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名背后的历史全福寨 [复制链接]

1#

全福寨,位于朔州市怀仁县云中镇西南,北同蒲铁路西侧。近几年,随着县城扩张,村子已经和县城连为一体。“全福”系建国后篡改之名,根据《云中郡志》、《怀仁县新志》记载,该村原为“拳伏寨”。(清顺治版《云中郡志》记载的怀仁县堡村八十四处,其中有拳伏寨。清末《怀仁县新志》也载明清时期怀仁县的堡寨与村庄,城西有拳伏寨。)

“拳伏”,明显是一个“记音”词汇。追溯其源,应为“乞伏”。我们知道,明代以前的中古乃至上古时期,“j、q、x”作为声部是不存在的。根据互联网“汉语方言词典”查询,“乞”,客家话读作“ket”,而“拳”字客家话读作“kien2”,“拳伏”即为“乞伏”,应无谬也。

“乞伏”,为鲜卑贵姓。胡族本无姓氏,以部落为号,因此为氏,凡一部为一氏。“乞伏”氏即为“乞伏”部。根据史书记载,“乞伏”部为“秃发”鲜卑一部。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乞伏山,因山为部,后以部为氏。

秃发鲜卑与拓跋鲜卑本为同源,两部先祖拓跋力微与拓跋匹孤本是同父异母兄弟,匹孤为兄,力微为弟。两人在部族统治权上争夺,匹孤失败西迁,在途中吸收匈奴族余部,并改姓秃发。清代考据家钱大听考据:秃发之先与元魏同出,秃发即拓跋之转,无二意也。

匹孤率部落从塞北迁徙到河西之地,具体时间并无明确记载。《元和姓纂》言“在神元时”,就是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之时,力微生于东汉熹平三年(公元年),死于晋成宁三年(公元年),秃发部南迁就在力微时期。另根据《晋书·傅玄传》的记载,正光二年(公元年),魏以邓艾为安西将军,邓艾“纳鲜卑降者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处。”推断这次安置中有秃发鲜卑,邓艾与蜀国征战之时,是公元到年之间。据此分析秃发鲜卑由塞北西迁应在年(神元帝即位之时)到年之间。

秃发部为何西迁?据《魏书·卷一》载:“元年,岁在庚子。先是,西部内侵,国民离散,依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匹孤与力微既是兄弟,而且继承拓跋部的不是长子匹孤,二人可能在争夺继承权的过程中,一个“投奔没鹿回部”,一个“西迁河西”。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称:公元年到公元年,北方地区的气温大幅下降。《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六年(公元年)“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年的十年间达到了顶点。而远在塞北的草原气候更加寒冷,导致了草场稀缺,加上拓跋鲜卑内部的继承斗争,直接导致“国民离散”。力微与匹孤分开之后,逐渐演化成拓跋鲜卑和秃发鲜卑两部,秃发部本是拓跋鲜卑的一支,南迁至河西之地,形成新的部落。

而“乞伏部”为南迁鲜卑之一部,又称乞伏鲜卑。关于部族来源,秃发氏是与拓跋部一脉相承的,是“因事分姓”,而乞伏鲜卑是众多的中小部落联合,是在“大阴山”与高车等民族混居而形成的部落。关于其起源,《晋书》记载:“在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遇一巨虫于路,状若神龟,大如陵阜,乃杀马而祭之,祝日:若善神也,便开路;恶神也,遂塞不通。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时又有乞伏部有老父无子者,请养为子,众成许之。老父欣然自以有所依凭,字之曰纥干。纥干者,夏言依倚也。年十岁,骁勇善骑射,弯弓五百斤。四部服其威武,推为统主,号之目乞伏可汗托铎莫何。”这段记载除了讲述纥干是怎样成为部落首领,另外就是说明乞伏部至少是由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组成的。

乞伏鲜卑自大阴山南迁到夏地(鄂尔多斯)之后,又到陇西地区,部众安定下来,经过几次兼并战争之后,势力渐渐扩大,并成为陇西鲜卑实力较强的一支。公元年,苻坚淝水之战被东晋打败,前秦统治下的各部族趁机纷纷自立,先后建立了后凉、南凉、北凉等割据政权。公元年,乞伏部首领乞伏国仁在陇西称大单于,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年,其弟乞伏乾归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年国灭于后秦,年复国,改称秦王,迁都苑川。其后,乞伏炽磐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市东北)。历四主,共三十七年。年被赫连氏大夏所灭。

西秦国灭亡后,其族人乞伏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乞伏跋跋、乞伏延祚投归夏国,而昙达为羌人执送于夏。其后,大夏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氏鲜卑族人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部融合。后北魏王朝又灭了北凉国,并逐吐谷浑部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均为北魏王朝所统治。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秃发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此后,随着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氏鲜卑人,都被融入了汉族。

据《北齐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有乞伏贵和:贵和及令和兄弟,武平末,并开府仪同三司。令和,领军将军。并州未败前,与领军大将军韩建业、武卫大将军封辅相相继投周军。令和授柱国,封西河郡公。隋大业初,卒于秦州总管。建业、辅相,俱不知所从来。建业授上柱国,封郇国公,隋开皇中卒。辅相,上柱国,封郡公。周武平并州,即以为朔州总管。另《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二十》有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人也。祖周,魏银青光禄大夫,父纂,金紫光禄大夫,并为第一领民酋长。慧少慷慨有大节,便弓马,好鹰犬。齐文襄帝时,为行台左丞,加荡寇将军,累迁右卫将军、太仆卿,自永宁县公封宜民郡王。其兄贵和又以军功为王,一门二王,称为贵显。

一般史料均记乞伏慧、乞伏贵和为马邑鲜卑人。其祖“周”为西魏银青光禄大夫,其父“纂”,为金紫光禄大夫,并为第一领民酋长。按:光禄大夫,相当于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北魏中后期,诸大夫是地位仅次于诸公官的散官,有时亦参政议政。另据《魏书·列传·卷九·广陵王元羽传》载:(高祖)谓左丞公孙良、右丞乞伏义受曰:“二丞之任,所以协赞尚书,光宣出纳,而卿等不能正心直言,规佐尚书,论卿之罪,应合大辟。但以尚书之失,事钟叔翻,故不能别致贬责。二丞可以白衣守本官,冠服禄恤,尽皆削夺。若三年有成,还复本任;如其无成,则永归南亩。”说明在北魏孝文帝时,就有乞伏族先辈乞伏义受官拜右丞,其居第应为都城平城或近郊之地。而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也一定有乞伏氏族人留居平城附近。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隋朝,包括怀仁在内的雁门关外大片土地属于马邑郡所辖。而今天全福寨所在地距离大同约35公里,为北魏都城平城之南郊地。

故,老宋以为,拳伏寨(应为乞伏寨)很有可能就是乞伏周、乞伏纂、乞伏贵和、乞伏慧族人散居之寨。

隋马邑郡(截图于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宋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