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仇鹿鸣千秋万古北邙尘澎湃新闻 [复制链接]

1#

在“永生”还未从科幻变成现实之前,死亡是所有人必须经历的宿命,或许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平等。贪生怕死无疑是人的本能,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讳言“死”字的语言禁忌,如鲁迅所言,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若有人恭维这孩子将来要升官或发财,都会得到主人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为此不免衍生各式各样的指代与避讳。

不过这一传统,究竟始于何时,似尚难确知,读唐人诗歌,不乏直面死亡的冷静与豁达。如洛阳城北的邙山,自东汉以降,便是洛阳城中达官显贵乃至庶民百姓的埋骨之处,“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白居易《浩歌行》)

,葬事与坟茔虽有高低贵贱之别,清晰地标识着社会等级,但在“死亡”这一事实上仍达成了平等,更何况死后的哀荣与显赫,有时反招来灾祸。晋人张载《七哀诗》曾描绘过东汉末年动乱中,摸金校尉们做过的勾当:“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坏,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即使没有人为的破坏,随着年深日久,“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

(张籍《北邙行》)

,“谁家古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

(王建《北邙行》)

之类现象,亦司空见惯。因此,欺孤儿寡母而得天下的枭雄隋文帝对“镂之金石”这类行为,倒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尝云:“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

(张籍《北邙行》)

,在洛阳通往城北邙山的道路上,常能见到逝者的柩车与送葬的队伍,逝者与生者空间的邻近与交错,城内宫阙的繁华与城外坟茔的萧瑟,自然易让人想到富贵易逝、生命无常,因此在描写北邙的诗篇中,大约以沈佺期《邙山》境界最高,“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诗篇中也不乏对邙山上坟茔层累交叠的冷峻描述,“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

(刘言史《北原情》)

,“君看北邙道,髑髅萦蔓草。碑铭或半存,荆棘敛幽魂”

(刘希夷《洛川怀古》)

,“不知虚魄寻归路,但见僵尸委墓田。青松乐饮无容色,白骨生苔有几年”

(佚名《北邙篇》,伯二六七三《唐诗文丛钞》)

。或因为死亡过于常见又无可遁逃,反生发出些许豁达,“喞喞复喞喞,千古一月色。新新复新新,千古一花春。邙风噫孟郊,嵩秋葬卢殷。北邙前后客,相吊为埃尘”

(孟郊《吊卢殷》)

,“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他时不见北山路,死者还曾哭送人”

(欧阳詹《观送葬》)

,而指代逝者与坟茔的“北邙尘”,也成为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当然这些诗句大都文意显豁,没有太多的炼字琢句,加之又直面死亡,自无脍炙人口的可能,若不是因为近年常翻检墓志,连带对唐人笔下的北邙有所关心,也不会注意。

拜邙山上的旧茔新坟所赐,二十世纪以来,在此一带出土了大量北朝隋唐的墓志,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取资,而现今邙山下以北魏宣武帝景陵为中心,并迁移了年至年间在洛阳地区发现的西汉至金九朝代表性的数十座墓葬建成的洛阳古墓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变化,内容丰富,虽鲜少游客,却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景点。年初访洛阳时,曾前往参观,留意到馆中展出了几方墓志,其中包括一方后梁的志石,当时于出土石刻尚属懵懂,加之洛阳各博物馆中皆有大量类似的陈列,除了少数几方名碑外,皆未驻足。年再访时,博物馆已改名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虽稍减阴森之气,不过依旧游人寥落,因手头计划整理《五代十国墓志汇编》,匆忙拍摄了一张照片,心里总以为是早就发表过的旧志,不过储才备用而已。回去后核查相关资料,才发现这方墓志虽在博物馆中展出了几十年,或因签牌仅标识“后梁□氏墓志”,之前并未被学者或游人留意,未见披露。可惜由于形色匆匆,加之志石上有玻璃遮挡,所拍照片有些模糊,无法完整录文。直到年耿朔兄带学生去洛阳考察,才帮我拍到了清晰的照片。此方墓志虽篇幅不长,仍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现据照片校录如下:

梁将仕郎守太子舍人赐绯鱼袋张公故夫人鲁国储氏墓志铭并序

朝散大夫前河南府司录参军兼殿中侍御史柱国伏琛撰第四十四侄将仕郎守秘书省秘书郎赐绯鱼袋张季从书并篆

蕣华逝水,翻为逆旅之人;夭寿彭殇,忽作浮生之梦。呜呼哀哉!夫人姓储氏,曾祖亮,皇曾祖母许氏。祖弘,皇赠太子舍人。皇祖母石氏,武威县太君。烈考赏,皇检校工部尚书、孟州司马、兼御史大夫。皇妣江夏郡太君黄氏。夫人龆年颖晤,敛发生知,肃雍之美皆推,内则之贤共仰。阅书咏雪,多才而兼辩兴亡;女德妇容,婉娩而善调弦管。虽父慈母爱,膝下之忧可知,然常为姑故魏国庄惠夫人宠惜器重之。温太真以美玉为镜,陈叔宝以贞金作环。东晋则王导、谢尚为亲,圣梁则清河、鲁国结援。男女无旷,婚姻有时。是以庄惠夫人言念形于颜色,礼适元帅太尉魏王犹子将仕郎、守太子舍人、赐绯鱼袋昌耀。鹊即呈祥,鱼轩卜吉。爰自奉舅姑如事父母。箴管觽燧,事无大小必请。姻亲和睦,娣娰柔嘉。洎丧姑,若南宫滔之妻,如丧考妣,号咷擗踊。奈何严霜陨秀,寒露欺华。遘疹不瘳,以贞明六年十月十二日庚午奄然即世,春秋二十有一。以其月十五日癸酉葬于河南县宣武村,礼也。呜呼哀哉!烟黛铅黄,昔日之花容影灭;雪肤云发,此时之菱镜魂沉。虑变桑田,恐迁陵谷,乃为铭曰:

闺门瑞质,贵族嘉贞。母仪令范,妇道平衡。六亲既睦,九族自荣。如宾相敬,齐按同馨。

偕老云疏,中途寿急。岁遇枭飞,日罹鵩集。勿药不神,凶风爰泣。哀感人祇,伤于出入。皎皎寒槚,亭亭旅松。怯雾眼草,愁云夜风。薤露歇咽,嵩泉气通。千载贞魄,馨香不同。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张昌耀妻储氏墓志照片

志主储氏二十一岁便早早去世,本人并无事迹可称,因婚于齐王张全义之侄张昌耀,跻身新贵,而促成这段姻缘的是她的姑姑魏国庄惠夫人,庄惠夫人储氏系齐王张全义之妻。张全义是唐末五代乱世中,颇为特别的人物。他在黄巢乱后占据了洛阳,虽出身群盗,却注意劝耕务农,招抚流民,休养生息,任用士人,政治上选择与朱温结盟,输送财赋支持梁与晋争夺天下,后梁建立后,受封魏王,领河南尹,并先后兼领洛阳周边河阳、忠武等藩镇,专制一方。后唐灭梁后,作为梁之旧臣的张全义依旧获李存勖的信用,不但留任河南尹,庄宗并诏皇子继岌、皇弟存纪等以兄事之,改封齐王。其中的关节在于后唐定都洛阳后,百废待兴,朝廷用度,多赖张全义提供。其子张继业墓志

(拓本刊《洛阳新获墓志》)

云“时琛赆未殷,帑藏犹阙,大则宫庙郊禋之费,羽旄干戚之容,小则玉辂威仪,乘舆服玩,不烦帝力,罄出家财。虔肃紫宸,迎奉清跸,法物之盛,前古所无”。

储氏为人明敏有才略,《旧五代史·张全义传》云朱温自柏乡败后,常疑心张全义有贰心,赖储氏当面向梁祖辩白而获免。由于张全义自唐末已来,专制河洛四十余年,“河南、洛阳僚佐,皆由其门下,事全义如厮仆”。因此自民国以来,洛阳地区所出的五代墓志中,与张全义有关者甚多,其家族成员墓志先后已发现九方,其它墓志中也颇有言及他治洛事迹者,近年学者多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