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面食杂谈古诗词中的阳泉平定饮食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好嘛 http://m.39.net/disease/a_5762961.html

由饭店协会、山西省饭店业商会主办的第六届(山西)食品餐饮旅游博览会暨创建第一城(阳泉)首届面食文化节将于近期在阳泉市桃南中街38号(原西河滩蔬菜批发市场)举办。整个面食节展区面积达余平方米,共设置展位余个,将吸引省外展商40家,省内展商80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知山西面食文化的博大精髓,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面食技艺,品尝、享受到山西面食的地道风味。小编将博采众长、采撷名家名篇,推出《山西面食杂谈》系列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今天为您推出由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阳泉市诗词曲学会会员、张穆研究会理事、高级工程师郝秦峰(阳泉平定人)撰写的文章:古诗词中的阳泉平定饮食文化

古州平定位于晋冀通衢之上,历史悠久,人员往来频繁。地方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平定“三八席”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文献名邦”,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很多诗词题咏,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胡麻饭。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通政司少卿的平定人朱绘在《忆州中名胜期松溪李君同游(十首)》中有一首是写药岭山的,诗文如下:药岭春还药草多,云深时听采芝歌。仙厨亦有胡麻饭,刘阮奇踪几度过。诗人回忆了往日游览药岭山时的所见所闻,春风吹绿山野,药草种类繁多,云雾缭绕中不时传来动听的歌声,让人怀疑步入了一处人间仙境。诗中提到的胡麻饭,俗称麻糍,是将上好的糯米经水浸透后蒸熟,放置在石臼中捣烂,揉成小团,再拌上芝麻、白糖等。味道香甜,食后耐饥,是历史久远的地方风味小吃。

诗中的“刘阮”,是南朝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的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剡县(今属浙江省)人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药。在山中遇到两位女子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并用胡麻饭来招待。在主人的盛情挽留下,两人在山中住了约半年时间。等他们回到家乡时,发现子孙已经延续了七世。后来人们就把胡麻饭看作是神仙的食物,称其为“神仙饭”。

紫酒。古州六贤之一、元代任国子司业的王构,有一首题咏冠山的诗作:飘渺楼台出翠微,东山豪杰晓相携。云深白石老僧住,花落松庭幽鸟啼。满目风烟嘉水上,千年胜概井陉西。金螺紫酒阳春曲,拼取归来醉似泥。诗人描述了与友人相偕登临冠山,只见山林葱郁,楼台飘渺,花落鸟啼,云深僧居。远望州城,嘉水如带,满城烟树,文气氤氲,可谓是井陉以西的一处名胜之地。面对美景,何不把酒临风,慷慨吟唱?诗中提到的紫酒,是以优质桑椹为原料酿造的一种果酒。味道酸甜可口,醇厚纯净,还带有桑椹特有的果实芳香,被誉为果酒中的上佳品类。紫酒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载入史册。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年),西域于阗国国王李圣天,就曾经用紫酒宴请来自中原地区的晋国使团。《新五代史》中记载道:“以蒲桃为酒,又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

据有关资料介绍,自酿紫酒的方法是,将新鲜桑椹洗净,控干水分。玻璃瓶洗净消毒后晾干。把桑椹放进瓶里,放上冰糖,加满酒。密封好口后放置阴凉通风处,过3个月后即可过滤饮用。我国紫酒的产业化生产在近几年也开始兴盛起来。

豆叶菜。《韩非子·五蠹》载:“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说的是上古尧帝执政时期,生活简朴,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食用粗糙的粮食和野菜煮的羹。其中,藜指的是灰菜,藿指的就是豆叶。可见,人类食用豆叶的历史十分悠久。清代乾隆年间任山西神池县训导的平定人李元正有一首古风《豆叶吟》,收录在《平定州志》中。诗云:山田种豆惧苗稀,田家辛苦怨调饥。输租糠秕剩瓦缶,蓄菜备尝藿与薇。新谷未登场,团团白露瀼。先期豆伤荚,后期叶陨黄。廑怀属少妇,草草理晨妆。相携或三五,一一执筠筐。盈襜非染蓝,越陌且褰裳。行行拾绿野,捋取纤指长。平畴闻笑语,篱落话农桑。夫婿樵唱山如沃,煮菜连宵薪代烛。中妇磨刀切叶细,溪头担浴漉檐际。抱瓮聊度日,尝羹谋岁卒。时和歌帝力,俗朴艰民食。幸值长官清,与我民休息。登盘咬得菜根肥,欢溢香闺回菜色。诗后有作者题跋:晚崧早韭,山中佳味,然应时而供田家岂能遍给?惟兹豆叶葅之瓦盆,历时可久。锄禾当午,农夫挹就风檐,觉尝羹味逾沆瀣。在他省视之,真臭味差池矣。盖太行一带,千里同俗,物关民命,诗告采风。

诗歌记述了采风所见,生动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制作豆叶菜的苦乐情景。田家辛苦一年,交租以后口粮所剩无几,只好沤制酸菜以备饥荒。要到白露节令才能去采摘豆叶,采得早了会影响豆荚,采得迟了叶子变黄,都不行。年轻妇女们清晨草草梳妆,三五成群带着篮筐出发了。顾不得弄脏了衣裙,在田埂上穿行跨越,捋取黑豆(黄豆)的嫩叶,绿野里处处欢声笑语。男子汉们担着柴火归来,歌声在山谷里回荡。晚上煮菜的薪火照亮了农家的院落。妻子磨刀将豆叶切成细丝,放到瓮里发酵。菜发好后担到溪流边洗净,放置在屋檐下控水,然后放到瓮里压瓷。再不断添入浆水,慢慢沤制。人们就靠着这瓮豆叶菜搭配粮食度过时日。虽然社会安定,劳役不重,但因为风俗沿习,民众的饮食还是比较简朴。如果年景好,粗茶淡饭能够饱腹,青年女子们就会容光焕发,十分开心。诗人进而写道,虽然其他富足省份的人会看不起这种山野之菜,但太行山一带风俗相近,民众都把豆叶菜作为饥馑之年的活命食品,倍加珍爱。

豆叶菜是一种用小豆叶或黑豆叶加工沤制而成的酸菜,在本地农村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以前生活条件所限,秋后做过冬准备,沤制豆叶菜是必不可少的。沤制好的豆叶菜,可炒、可煮、可拌,败火消炎,别有风味。

赵科文老师在其板话作品《我所知道的豆叶菜》中写道:“不管你走多么远,故乡味道遗忘难。就是当了大老板,黑豆叶菜忆当年。豆叶菜,大贡献,救过百姓千千万。过去糠菜粮半年,黑豆叶菜不能短。现在生活大改善,吃豆叶菜为解馋。”

愿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一同品味古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

作者/来源:山西好声音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