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十七章告诉你亲而誉之为何不是 [复制链接]

1#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此章,虽然较短,但历来争议很多,我们先来说说“太上”,大概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时间说,“太上”谓太古之世;二、地位说,“太上”谓大人,意指君王;三、“太上”谓最好,指好坏的程度。联系后面的三个“其次”来看,以第三种解释较为贴切,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所说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一种从最佳到最差的递退的关系描述。“太上,下知有之”,此句中“下”字有些版本写作“不”字,参考帛书甲本与乙本均作“下”字,当是“下”字与“不”字的形近误写,抑或深陷于老子的“虚无”之述而将错就错。

此句当译为:最佳的情况,就是下民知道有你这么个君主。这样讲好像表述不完整,我们必须联系下面几句一起来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从“亲而誉之”、“畏之”到“侮之”,在老子看来,是一个不如一个。那么下知有之,包含的完整意思就是只知道有你这么个君主,既对你不亲不誉,也对你不畏不侮,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我?如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辅其性之自然,使自得之,故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所为也。”。

那“亲而誉之”为什么就要差一点呢?其实,老子在前面很多章已经详细的表述过这一观点,比如“圣人不仁”、“宠为下”,欲知详情可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