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就要学 [复制链接]

1#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道德经》曰:最高明的领导者是放弃权力,不作为。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认为,最高明的统治者都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他们不轻易发号施令,而是身体力行,等事情做成了,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百姓不知是统治者的作为,只认为是应有的结果。故而老子将世上的领导者分为四个层次。

最高层次的领导者,人们只知道他的存在,对他几乎没有了解;

次一等的领导者,会时常出现在人们眼前,共同做事,人们尊重他;

再次一等的,会采取强硬的手段,人们害怕他;

最低层次的领导者,不能服众,没有威望,会被人们轻视、嘲笑。

对于最低层次的领导者,老子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领导者的诚信不足,人们自然不会信服。

苏辙曾说: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惟不自信,而加之以仁义,重之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当诚信达到一定程度是可以驾驭天下的,只有缺乏诚信的人,才会假仁假义、实行暴政,所以他们不被世人所信服。

太上者,诚信足,知事物运行之规律,不可强求。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曰:圣人谦卑自处,不与人争反而走在了世人前面;圣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从未想过苟且偷生,反而保全了自身。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不强求,才成就了自己。

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的规律,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自古以来,有无数统治者想依靠政令、刑罚来维持统治,结果却往往相反,不仅没有加强统治地位,反而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曾有一家果汁加工厂,经理发现员工在挑选苹果时常把好的扔出去,留下坏的。

于是他就在操作间安装监控,希望员工能够改变。

员工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扔掉更多好苹果,导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也影响了工厂在合作商那里的信誉。

常言道: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在管理的问题上,被管理者又何尝不像弹簧呢?来自领导者的压力越大,他们反抗的程度就越大。

所以说,万事不可强求,一味强求只会带来相反的结果,不利人,不利己。

与其强求,不如放手,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运行轨迹发展。

《庄子·让王》中记录了一段话: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在尧治理天下时,百姓不认为天下太平是他的功劳,这点与老子口中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不谋而合。

实则老子将统治者分为四个层次,也是道家与儒家、法家的比较。

儒家推行“以德治国”,被世人称赞;法家推行“以法治国”,被世人畏惧;最低层次的治国之道是昏庸无能,被人轻视。

然而,无论“德治”还是“法治”都不是顺应大道的体现,行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让世间万物保持自身的规律发展才是顺应自然大道的体现。

正如老子所言: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百姓不是因圣人的仁爱才能生存,反而是因为圣人实行无为的治世方式,不对百姓的生活进行干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陆希声说:道德既隐,仁义乃彰。仁义不行,刑法斯作。

当一个人的道德不能服众时,才会实行仁义;当仁义无法服众时,就会采取刑罚暴行。

自上而下分别为:道德、仁义、法令。正对应前三个层次的领导者。

真正合格的领导者是靠自身的德行服众,而非外物。

以诚信服众,不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行不言之教。给下面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做事,不仅能够获得他们真心的尊重,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倘若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或是一名为管理发愁的领导者,不如放下权力的约束,给他人发挥自身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够消除下属抵触心理,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取得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