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相亲江湖,晓百味人生二 [复制链接]

1#

(本期)江湖之源——

有文字记录的人类历史以来,我们的祖先崇尚“男耕女织”,以原始的生产方式维系着简单的自给自足原始生活状态,“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我们的祖先对于养育出农耕文明的土地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对不同于游牧、海洋文明的这种农耕文明的热爱,《击壤歌》这首多年前流传下来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谣给出了动情的描述,那时,尧帝所处的原始社会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悠闲的老人一边玩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太阳出来才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哪个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呢。

人们崇拜自然,与其和谐相处,希望固守在土地上,追求安居乐业,“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对土地的眷恋,萌生了“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传统习俗。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描述了时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人们衣食自足,社会交往简单而纯粹,同时也应注意到人口和土地均归属于当地奴隶主,是一种财富,只能固定服从在所属领主领地范围,事实上限制了随意流动。

到春秋时期,铜和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的发展,工商业及城市的兴起,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爆炸式增长与土地的有限供应之间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矛盾,《韩非子·五蠹》有这样的描述:“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这种矛盾不断发酵的结果是频繁的战争爆发,土地和人口成为争夺的重点。战国时代全面展开。孟轲在《孟子·离娄上》中叙述了战国时期残忍嗜杀的战争场面/p>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战国时代出现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为兼并大量的资源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的目的与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夺霸主地位引发的战争有着本质区别。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土地性质的转变,资源的大量兼并,除少数商贩、士子,大量的农耕民只能终身依附于土地上,农耕民与地主阶级的对抗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成为封建制阶级社会的开端。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对当时政治社会现实深感失望,转而寄托精神上的追求,目光投向了土地这种固定含义范畴之外的江、湖。

“江”专指“长江”,“湖”专指“洞庭湖”,庄子第一次将“江”、“湖”合而为一,创造了“江湖”这一道家哲学用词。

《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对于它的解释有很多版本,最为人熟知的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爱情话题。愚认为这段文字是为了向道众传达这样的含义/p>

“原本生活自由的人们由于封建地主的崛起导致流动受限,被地主们强迫在固定的土地上苟延残喘辛苦劳作,即使尽了最后微薄的力量靠着相互扶持也抵抗不了被压迫死亡的结局,与其一起固守故土难离的思想,倒不如脱离土地的束缚,离开至亲好友去往理想中广阔的自由世界以求生机,那儿将会成为适合你的第二故乡。

庄子的“江湖”,代表挣脱土地束缚,重塑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以及体现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也带有一丝漂泊异乡的孤独。

其后,对江湖这一哲学用词不断演绎/p>

三国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与殷晋安别》写道“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代诗人的“落魄江湖上,人疑是谪仙。”

……

从此可以看出江湖现象,最早出现在社会急剧变革而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新旧秩序、制度的转型冲突过程中,众多文人武士怀着各种才能和技艺,离开固定场所,四处闯荡,周游列国,文有孔仲尼、苏秦、毛遂…,武有曹沫、专诸、豫让…

江湖现象更多来源于在乱世流离失所后,不得不依靠自己独特的技艺谋生养家的下层民众。由于个体难以生存,他们选择以特殊的方式组织起来,在民间发展成了三教九流,衍生出了江湖文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