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回响03读论语做一个这样的老师吧 [复制链接]

1#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第七》

读《论语》第三篇,我想写一写这句话带给我的触动。

我是一名老师,孔子也是。作为老师,孔子说,要把所见所闻,把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学生而不倦怠,这对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意思是,这不是理所应当要做到的事情吗?是本分,想都不需要多想的。

本分是什么?做不到,应该感到愧疚,应该反省,要求并督促自己务必做到。做到了,也不值得一提,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这是孔子对自己教师这个角色的认知和态度,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和提醒。

孔子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他所讲的几个方面,才算尽到了本分。

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默而识之”是说学习的过程中,有“默”和“识”两点需要把握。

“默”强调的是低调。

学习首先是自己私下里进行的事情。与人交流是有了心得,受了启发,或产生了疑惑之后,才需要进行的环节。这是后续的事情。学习要坐得住冷板凳,扎得稳根基,不要总想着冒头儿,想着被人看见或看看旁人。

真正的学习,要像“暗渡陈仓”,不能像“敲锣打鼓”,也不能过早过急过于刻意地显山露水,这样反而显不出多大气候。

“默”是一种态度。如果做不到“默”,学习的心就不能专注和踏实了。

“识”就是记。强调的是用心。

学到什么,就要记在心里。下意识地记,尽量记住。记忆是积累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个过程是要付出心血的。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知道“路漫漫其修远”,要做到“上下而求索”。

“学而不厌”。“厌”是满足的意思。

这句是说学习不能动不动自我感觉良好。学无止境,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坚持去做。同时,在学习某个具体问题时,不能满足于浅层的理解,浅尝辄止。要尽可能深入地学习。

加强自身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修己身”,另一方面是为了“诲人”。

“诲人不倦”告诉我们老师在教学的道路上,不能有倦怠心。

身处教学岗位的人都知道,有一部分教师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之后,教学的热情和上进心会减退,甚至消磨殆尽,安于现状。他们很容易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这是不应该的。用孔子的标准来看,这是没尽到本分。我自身也要警惕这一点。

当老师要保持教学热情,保持进取心,让自己的教师角色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保持有源头的活水的状态,而不是一潭死水。

这是从长远角度将来讲。而具体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也要明确一个态度:

教学生要有耐心,哪里不懂,哪里不会,要反复启发,示范,引导,想办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学懂学会。不能心急气躁,一看学生想不到,做不对,或者教了学不会,就产生倦怠情绪,或者跟学生急眼发脾气。

人都有情绪,遇到挫折时,产生负面情绪也属人之常情。但是要学会克制和调整。修身就有这个目的。当老师的修身,就要努力做到“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所言老师这个角色的本分。我觉得很恰当也很激励人,因此有所触动。这句话,于今天而言,也该是教师这个行业应尽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都应体会和践行的。

推而广之,虽然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具体的要求。但是,所谓“忠于职守”“敬业”的态度,都是共通的。

而做好这一点,一则都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起码要默默地持续地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二则也都需要在工作中保持热情,保持进取心,修习和保持处理工作中各类问题和挫折的耐心。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这句话,值得所有人共勉!

附:

原文中所感叹的“何有于我哉”,属于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于我何有哉”。对这句话的解释存在争议。我的理解是,“有”是虚词,是语气助词。“于我何有哉”就是对于我来说,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依据的例句如下: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第九》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第七》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先秦《击壤歌》

这几句话里的“何有于我哉”都可以理解为“对于我来说,这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前两者的言外之意是义不容辞应该这样做,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那句则是有不在乎,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同样的说法,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情绪和意图不同,这种情况在汉语中是常见的。

#国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