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的鸡狗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太平 [复制链接]

1#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认为的美好社会理想在他的《道德经》中提出来的。

你看,在这里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够岁月静好吧。

其实在比老子更早的时候,人们也提出过这一幅类似的社会图景。《击壤歌》,据说是中国最早的民谣,歌中就唱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是一位“吃饱了没事干”的老农,带着那么一点点哲学气质,爱想些没啥实际意义的问题,他在歌中质疑了国家统一政治治理的必要性。

即使是现在,也应该没有几位老百姓(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除外)会把自己的生活与“帝力”联系起来吧。但是这首歌谣竟然流传下来了,可见当时确实有一些人在正儿八经地思考这些务虚的问题。《击壤歌》之所以能够流传,也由于它思考问题的尖锐、深刻,相信那时也有许多其他无关痛痒的歌谣,但因为不能给人以更多的启发,人们也就淡忘它的存在了。

只是这种不需要“帝力”的与世无争的生活是没法维持长久的。因为人类的本性有三,就是自恋、性和攻击性。其中的“攻击性”,是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好,它要求寻找各种可能性,它不会安于现状,而会要去突破自己的边界。人也正是在不断冲击外界时定义了自己的。那么,在自己这个村子居住久了,而听到不远处有鸡鸣狗叫的声音,应该是会好奇去探看究竟的。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断言,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其实就是人类“好奇心”的延续。这一延续,他人就不可能安静了。

我们常说“多难兴邦”,只是这个“兴”如果不是指经济兴旺繁荣,而理解为“诱发”“促成”和“推动”,可能更合适。古代文明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印度文明全都早就彻底失落了,“多难”对它们来说就是毁灭。所以说“多难兴邦”是指,因为天灾人祸,为了对抗它们,于是终于诱发出人们要联合起来的想法,开始是家庭,接着到部落,到村落,到城邦,到国家。

比如中华民族的天灾,以前就是黄河泛滥。人祸则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时不时跑过来抢掠。这些天灾人祸都是小村小落的老百姓无法抵挡的,于是只好结成联合体,最后产生出中国来。抗日战争更是把中华民族塑造得空前团结。

而老子说“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情况的发生,除非这两个村子在以前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形成了誓咒,才一方不愿也不敢轻易踏入另一方的村庄的。这么看来,老子描写的这一图象,其实所谓的岁月静好只是表象,深层的是大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短暂平衡。就拿我村与邻村来说,就是经过了多年矛盾冲突乃至发生械斗之后,两村赌誓发咒以后不通婚,直至今年才在和谐社会的春风下,一笑泯恩仇。而两村和好,所借助的正是一股“帝力”呀。如果没有更强大的“外敌”入侵,而“帝力”能保持有效统治之下却也不想有所作为的话,这两个村子可能也将继续着不相通婚的旧俗,这个旧俗之所以能保持,并不在于它有多好,而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保护着,没有新的力量干扰这种平衡。那么,《击壤歌》所唱到的“帝力于我何有哉?”真的与你不相干吗?所谓的岁月静好,是有一个“大”国家帮你扛着,否则你无法那么调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