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皇道帝道王道和霸道,历代治世的四种政 [复制链接]

1#

东汉哲学家桓谭在其著作的《新论》中有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其说之曰: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众,约盟誓,以信义矫世,谓之霸。”

这断话却正好简明扼要说出了上古帝王治理国家的四种理念,即以“道”为主的皇道、以“德”为主的帝道、以“仁义”为主的王道和以“法”为主的霸道,其发展历程《老子》中早有概括,笔者稍微改动几个字就是了,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礼,失礼而后法。

三皇五帝

那么,何为皇道、帝道、王道和霸道呢?

皇道,是指上古三皇以道治天下,用无为之法,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行不言之教,民合道而自得其乐,而不知“帝力於民何有哉?”,这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可是历史久远,没有详细的记载流传下来,皇道到底是如何的,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只是道家美好的理想,抑或确有其事。

帝道,是指以五帝为代表的治国之道,用恩信之法,以德教民,以德为尊,以诈为耻,德高者上,无德者下,诡诈难以立足。君有贤德,民众自化,民众感恩而以德报之,万民敬而仰之。显然,帝道较皇道而言,君主要有所作为,崇德而抑诈,民众敬仰而从之。这就是老子认为的次一等的治国之道,自大禹以后也变成了辅助手段而已。

王道,是以夏商周三代为代表的治国之道,用德和智,行仁义之法,推崇礼乐制度,提倡教化和仁政,崇德尚贤,移风易俗,辅以刑罚,除暴安良,万民慕之而归,从而保合诸夏,谐和万邦,以王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所提倡的治国之道,也深刻影响中国两千年,中国人心底深处是认可王道的。

霸道,以秦始皇为代表的治国之道,即依法治国,用智和力,以力服人,以利诱人,以武力、刑法、权势等手段富国强兵和统治天下,是万民畏法而顺之。这是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千年。

言而总之,皇道和帝道是道家所提倡的,王道是儒家极力推崇的,而霸道则是法家所推行的。

纵观上下五千年,显而易见,道家、儒家和法家所主张的皇道、帝道、王道和霸道其实都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是先贤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国情而提出的治国之道,其实各有优势和弊端,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皇道和帝道,胜在能最大程度激发人民的活力,汉初的休养生息和建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最好的例证,然而却失之于宽,不能有效抑制人民行恶。或许正是上古时期民风淳朴,皇道和帝道才能取得辉煌的效果,为人称道和向往吧。

王道,胜在等级宗法分明,既能各司其职,又充满仁义,能最大程度缓和社会矛盾,但失之于阶层固化和抑制社会活力,虽后人发明了科举等制度来调节阶层流动,但儒家只能缓和和延缓矛盾的爆发,况且随着儒家的僵化,制定条条框框压抑了人民的活力和思想,严重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

霸道,胜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减少内耗,在战时确实可以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但失之于不能持久,人毕竟不是机器,是有思想的,若是利益消失或者法律过于严苛,且执行法律的是人,难以有效避免徇私枉法,难以长久维持,秦朝兴衰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实,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道儒法三家的思想一直存在,并且被君主运用,只是各个时期侧重不同而已,用的好就是天下大治,用不好则天下大乱。简而言之,天下初定之时,皇道和帝道为主,王道为辅,减少政治干预,任由民众发挥自身的活力;天下久安之时,矛盾初显,应以王道为主,皇道和帝道为辅,尽量保持社会活力的同时缓和社会矛盾;天下而天下大乱之际,霸道为主,王道为辅,重赏罚,争取民心,尽快收拾局面,使天下安宁。

此外,皇道、帝道、王道和霸道在不同行业也应有所侧重,经济和文化界,尽量无为而治,守住法律的底线即可,过多的干预,只能是自作聪明,徒劳而已;而在司法、军队等行业,必须赏罚分明,讲究法治精神;而在社会等领域,必须以王道为主,讲究人文情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