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透过电影第15条看印度社会凌驾于 [复制链接]

1#

早在之后,印度电影就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像《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加上近些年,印度电影佳作频出,人们更是对印度电影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比如《误杀瞒天记》《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调音师》等等。

《摔跤吧爸爸》海报《调音师》海报

这些电影有的讨论教育、有的讨论性别歧视,其中又会多多少少涉及种族问题,而《第15条》这部电影更是直击了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电影讲述了一位刚入职的警官反抗印度种姓制度的故事。男主在成为警官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印度某个村庄三个未成年女孩失踪的案件,然而警局的官员却淡漠无视村民的报案。他必须做出选择,是顺从传统的种姓制度笼罩下的阶级分化,或是听从内心本能的呼唤,为正义而战。

《第15条》海报

如果去印度旅游,或是观察印度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皮肤浅褐色、中等身材、薄唇、黑色卷发的是印度人;一些白皮肤、身材高大、眼眶深陷鼻梁高、黑发黑眸的,也是印度人;还有一些皮肤暗黑、身材矮小、鼻子扁、嘴唇厚,依然是印度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印度人是存在不同的族群的,很多人说从肤色也大概能判断出这个人的种姓与地位。

不同肤色的印度人

印度的种姓制度把印度人主要分为婆罗门、刹帝力、吠舍以及首陀罗四个层级,此外还有种姓之外的一个族群达利特,此前被称为“贱民”。整个种姓制度又被称为卡斯特体系,卡斯特词源上有洁净的意思,整个科斯塔体系是对“洁与不洁”的划分,洁净比不洁更高级,洁与不洁这组形容词的对立是阶序的基础,也是隔离的基础和分工的基础。

印度卡斯特体系《第15条》剧照

印度的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白种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雅利安一词一说源自伊朗的波斯文,意为“有信仰的人”,另一说源自梵文,意为“高尚”。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北部,他们向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并建立了种姓制度。吠陀的本义是知,代表知识。后来的诗歌作品《梨俱吠陀》便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

其实,在最初之时,只是简单的划分,称之为瓦尔纳制,这个词本身就有颜色的意思。达罗毗荼一开始被称为达萨,这个词本身就是奴隶、被征服者的意思。随着雅利安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促进了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种姓的划分从两个等级发展到四个,主要是原来的雅利安人一个等级划分成了三个等级,从事祭祀职业的婆罗门、以部落军事首领武士为首的剎帝力、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平民吠舍;原来以奴隶为主的达萨集团,大部分变成了首陀罗。

雅利安人到达印度路线图早期瓦尔纳制及衍变

婆罗门教宣称:婆罗门生于梵天的嘴,剎帝力生于双臂,吠舍生于双腿,首陀罗则生于脚,这也象征着他们在社会中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不同职能。至于“贱民”,甚至不是梵天身体所化。

梵天化身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权,约占印度人口的5%。

第二等级剎帝力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的生生世世,其权势颇大,阶层仅次于婆罗门,人口约占10%。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农业、畜牧、手工业等生产事业,属一般平民阶层。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与吠舍人口合计共占70%。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后来经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的努力(Ambedkar),表列种姓成为前贱民的一个中立的名称,人口约占15%。

主持祭祀的婆罗门达利特女孩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一旦种姓完成,低阶层上升基本不可能。而且,即使在每个阶层,例如婆罗门中也存在更高等的婆罗门和相对低等的婆罗门。

《第15条》剧照《甘地传》剧照印度现任总理莫迪为吠舍

尽管印度在年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然而印度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种姓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也与种姓制度长期存在导致的思想和社会残留有关,这些习俗和宗教信仰不是一条法律就能清除掉的。例如,印度人靠手腕上佩戴的绳子判断阶级,这种绳子叫“梵线”或是“圣线”,婆罗门佩戴棉线,剎帝力佩戴亚麻线,吠舍佩戴毛线,首陀罗和达利特佩戴塑料的或是不戴。

《第15条》剧照佩戴圣线

种姓体系与印度社会长期结合后,已经明显造成高种姓在经济上、教育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就算在法律上给与其平等,但低种姓在经济、教育等基础要素的地位实际上与高种姓始终不是同一起跑线的,这也就造成了法律废除后种姓代表的经济地位和教育层次的差异仍然存在。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曾坦承:“尽管60年来印度已经制定宪法和法律禁止种姓制度和种姓隔离,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印度许多地方,达利特依然面临着社会歧视。”例如,人工清洁下水道的工作环境恶劣,年印度政府已经明令禁止了这个不人道的职业,但如今仍有70万左右的达利特从事该行业,这个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从事该工作的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直接钻入下水道,除了患皮肤病,有的直接在水下窒息而死。做这份工作的达利特,平均5天就有一例死亡。

从事下水道清理工作的达利特《第15条》剧照

印度这个几千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种姓制度的根源在于宗教,如果不能让国家世俗化,那么基于宗教产生的种姓制度就比较难根除。对印度种姓制度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阅读一下法国学者路易·杜蒙的一本书,叫作《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基于一般的社会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而是根植于社会的、影响社会方方面面意识形态的研究。

路易·杜蒙

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未思”的概念,意思是说印度今天当然存在各种社会问题,但我们作为外国人研究种姓制度,其实不是为了替印度解决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印度的研究更多是为了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文明,是不是有被忽略的未思领域。

《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