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是一条重新认识古典文化的新道路明白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 https://yyk.39.net/hospital/280922_lab.html

在著名文化学者与评论家王晓渔老师看来,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存在着「轻」与「重」的传统,而这,也是王老师在古典文化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概念。

在他看来,古典文化经历了「轻」「重」间关系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从先秦到魏晋再到明清,「重」最终压倒了「轻」,而「法、术、势」也彻底驱逐了「浩然之气」。

不过,如果具体到古典文化的细节层面,想要确认分类对象在「轻」与「重」之间的具体归属,却也是一件具有争议的事情。

在7月18日「明白知识圈」的直播中,我们有幸邀请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晓渔老师,请他分享对这个话题的见解。

▲王晓渔老师做客「明白」知识圈

01.

先秦:「轻」「重」并立

王晓渔老师在直播中谈到,受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轻逸」理论(「通过文学追求轻松的本质来实现对沉重世界的一种轻化」)的影响,他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再次审视,并由此发现了隐藏在它身后的「轻」与「重」传统。

不过,对于将古典文化划分为「轻」「重」的研究方式,王晓渔老师也同样持以谨慎的态度,在他看来:

我们在具体讨论古典文化的时候,不是说仅仅是宏观的讨论「轻」或「重」,因为如果这样讨论的话,相对很容易变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格局,而且很容易变成一个空洞的词语。

不可否认的是,在汉字的语言环境中,「轻」与「重」的字义和用法截然相反。具体来说,「轻」字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常见的用法有「轻视」「轻薄」与「轻浮」等;至于「重」字,则往往带有一定的正面色彩,常见的用法有「重视」「珍重」与「凝重」等。

不过,在古典文化的领域中,「轻」与「重」的含义和表现却有大不相同,似乎「轻」的就是好的,而「重」的就是不那么好的。对此,王晓渔老师强调,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妥当,对于「轻」「重」的理解,绝不能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陷阱中。

此外,在他看来,我们在讨论古典文化中的「轻」「重」传统之前,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初步的联系,即以「轻」、「重」作为划分依据,对过去的典籍进行初步的归类。

而这就要从先秦时期说起。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庄子》所反映出的思想,应该被划归为「轻」的传统。不过,王晓渔老师对此持保留意见,虽然在《庄子》的首篇,即《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大量有关「飞翔」的景象,而这也确实偏向于「轻」的传统。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首篇,饱含浪漫主义情怀的《逍遥游》也传递出了庄子对于绝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但是,考虑到《庄子》成书于时局十分动荡的战国时期,所以,关于《庄子》一书所传达出的轻逸思想,究竟是庄子超然物外的主动选择,还是迫于无奈的被动应对呢?这一切还有待商榷。

至于与「轻」相对应的,则是「重」。王晓渔老师指出,相比《庄子》等先秦著作所引发的,有关「轻」「重」问题的大量争议,将《商君书》与《韩非子》完全划归为「重」的传统,则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议。

在《商君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应该呈现出国强民弱的状态,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个国家中的人民只需要做两件事,一件是耕种,另一件就是作战。此外,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生发出其他的欲望,那就是「淫」,是应该被批判的。

至于《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作,对比《商君书》,它的内容在更加「丰富」的同时,却也更具有伪装性。而这就包括它引入了道家老子的一些观点。在王晓渔老师看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分为君主的无为与人民的无为,其中,君主的无为本意是指「帝力于我何有哉」,即国君对于人民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过到了《韩非子》这里,老子的无为染上了法家的色彩,而君主对于人民的影响力也被无限扩大。在此基础上,只要国君将一切都交于「法」,便可以「高枕无忧」,进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不可否认的是,像《商君书》与《韩非子》传递出「法、术、势」的思想,并偏向于「重」的传统的著作,确实开启了古典文化中「暗黑」的一面,而这也就在各个领域中,都对中国此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是否存在一些可以在「轻」「重」之间保持平衡的典籍呢?答案是有的。对王晓渔老师而言,《论语》就是这样的典籍。

▲孔子在向弟子讲学,孔子在教育领域提出的,诸如「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我们在《论语》中可以找到很多关于现实问题的讨论,而这就偏向于「重」的传统,不过,在《论语》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不少偏向于「轻」的传统的论述。

在这里,王晓渔老师就提到了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一句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孔子而言,生活的乐趣并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的富足,精神层面的快乐也十分重要。此外,如果物质上的富足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那么这份富足对于孔子来说,就如浮云一般,是他不愿意拥有的。因此,在孔子对外物泰然且通透的认知下,表现在《论语》的层面上,便是一种偏向于「轻」的传统。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轻」与「重」之间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呈现出相对平衡的状态。

02.

魏晋:「轻」「重」失衡

但是,王晓渔老师也指出,到了魏晋时期,「轻」与「重」之间原本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重」逐渐压过了「轻」。

而这通过当时世人对「生死」问题的极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