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劳动之歌风中传来的天籁,是怎样唱响的 [复制链接]

1#
五月是一首由岁月奉献给劳动者的赞歌。今天是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节日,也是劳动赞歌飘扬的日子。“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在《诗经·国风》之中,古代劳动人民将他们在劳动中的经历,化作了首首铿锵作响的歌谣,让我们得以在浪漫的气息里,感受劳动带来的辛苦和欢乐。五月的风吹来了,让我们伴着这暮春初夏的风,一起到《国风》里,去探访劳动者的人们吧。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首作品,后人是这样翻译这首诗的:采呀采呀采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美丽茂盛的芣苢呀,一片片地采下来。美丽茂盛的芣苢呀,一把把地摘下来。美丽茂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装起来。美丽茂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装回来。“芣苢”,又写作“芣苡”。有人说它是车前草,又有人说它是薏苡。据说,车前草是一种治疗不孕的草药,那么,如果有不孕之人去采这种草药,而又一边采药一边欢唱,这一场景实在是十分奇怪的。但如果把它理解成薏苡,就容易稀释了:薏仁米白如糯米,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同时,薏苡的外表富有光泽,很是惹人喜爱,妇女们常常把它串起来,作为手链、项链等饰物。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他认为,其实这首歌里的芣苢究竟是何物,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是人们发自肺腑的欢唱,就一定十分优美动听,有余音绕梁之妙。如果非得要考证出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反而兴味索然。还不如,不要管那么多典故,先静下心来,细细吟咏。那么,你会宛如置身那风雅颂的田间,遇见一群田间女子,在那暖阳氤氲的田野之中,一边劳作,一边歌唱。那么,你会发现,这首诗和它营造出来的场景意境,是如此美妙,让那千百年前的古典的浪漫,仿佛出现在你的面前。袁枚曾经在《随园诗话》中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意思是说:诗经中的“采采芣苢”这类诗,是后人不能效法的。而当代人邯郸学步,极力模仿赞叹。我有个姓张的朋友,还学着作了一首诗:“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听到的人都哄堂大笑。这自然是说笑了。但也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诗经》中的劳动歌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所歌唱的环境、场景的特殊性导致的。《芣苢》这首诗,本身出现在热闹的白天,所以可以齐声唱着“采呀采呀采起来”;而在独处斗室的暗夜,如果有人突然唱着“剪呀剪呀剪蜡烛”,岂不是实在过于恐怖,非但没有半分美感,反而有点像《聊斋》里的鬼故事。此外,这里还涉及诗歌创作的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问题。任何一种创作特色,第一个人用了,叫做创新,第二个第三个再用,其美感就要大打折扣。比如李清照的那首《声声慢》,最为后人称道的就是一开始的几个连用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来有一个叫乔吉的,模仿了这首词,道:“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被后人评为“丑态百出”。《诗经》里的美,如今已经难以复制。因此,我们只能在这个和劳动有关的日子里,翻开诗经,翻开那些有关劳动的诗句,在古典的浪漫里,感受那悠远、古老而又健康的气息。当然,如果有时间,也让我们一起,到那乡间野地里,用双手去劳动,真正感受劳动的快乐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