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庄子合一解说外篇第十三章山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吃什么药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0/9084672.html
第十三章山木1.养形存生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庄子在山中行走,见到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伐木的人纷纷在大树旁停步观望,都没有想去砍伐。

庄子就问伐木的人为何不去砍伐。伐木人回答道:“没有什么用处的。”

庄子说道:“这棵大树正是由于没有用处,不能具备好木的材质,所以能够享尽天年。”

2.杀不鸣者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庄子走出山,在朋友家中休息。朋友见到庄子很欢喜,就让童仆杀鹅而烹煮,款待庄子。

童仆问道:“有一只鹅鸣叫,另外一只鹅不鸣叫,请问杀哪一只好呢?”

主人回答道:“杀那只不鸣叫的鹅。”为什么主人会这么说呢?

.道德之乡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道:“昨天山里的大树,因为不能成为良材而能够享尽天年。今天主人的鹅,却因为不能鸣叫就死去了,也是由于不材而死去的。先生假如说是你,你会选择不材呢,还是有材呢?”

庄子笑着回答道:“庄周我啊,将处于材和不材之间。”看来庄子太狡猾了,如此回答。我们赶紧听听他有何高论。

庄子又说道:“处于材和不材之间,似乎符合于大道,实则并非符合的,所以还未免会受到牵累。”不能执着于左,不能执着于右,也不能执着于中。不能执着于长线,不能执着于短线,也不能执着于中线。

庄子又说道:“如果能够顺应大道而逍遥浮游于道德之乡则不然。已经无有赞誉,也有无有诋毁(訾)。时而如同龙一样,时而如同蛇一样,时隐时现,变化莫测。世人呼之以牛,以牛应之。呼之以马,以马应之。不会专门执着,自恃其为。”

庄子又说道:“得道的人如同龙,时隐时现,一上一下。上则通达于道,下则通达于器世界。上则出世,下则入世。上则为龙,下则化为蛇。以和顺天地万物为准则,和光同尘,游于天地万物之间。逍遥游于万物未生之前。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奴役,则如何会受外物所系累呢!”

庄子又说道:“这是神农氏、黄帝的法则。”两位圣人都为得道的高人。神农氏留下《本草经》,而黄帝留下《黄帝内经》。

庄子又说道:“对于万物之情,人情变化就不是如此了。”人的自性本心是不被外物所牵累的,可是本心分出七情六欲,就有变化了。

庄子又说道:“万物的实情是如何的呢?有会合,就有分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社稷也是如此。有成功就会有毁败。”今天不材的,明天也许就是材,就有了祸害。

庄子又说道:“太过于廉洁的,就会遭受挫折。太过于有棱角的,就会被挫掉了。处于尊贵的高位,必然会被人非议。处于上位的人,必然会被人所非议。”

庄子又说道:“如果刻意有为,则必然会遭受亏损。”对于炒股而言,如果刻意有为频繁操作,必然遭受不必要的损失。需要无为而治。短线频繁操作,九死一生。

庄子又说道:“如果贤德,就会遭人谋算。”岳飞贤德,所以被秦桧谋算。贤德如同大树,是栋梁之材,必然会容易遭人嫉妒。

庄子又说道:“如果不够贤德就会被人欺凌。”所以不管是贤德还是不贤德,都不好。不管是有材,还是不材,也都不好,处于中间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庄子又说道:“如何能够免于祸患呢!真是可悲啊!弟子请务必记住,只有道德之乡才能免于忧患啊!”处于材和不材之间并不会免于忧患。

4.皮为之灾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居住在市南名字叫宜僚的人拜见鲁侯。看到鲁侯面有忧色。南子问道:“君主为何面带忧色呢?”

鲁侯回答道:“我虽然学习效法先王之道,继续先君主的遗命。我敬鬼神而尊重贤德的人才,亲力亲为,一点功夫都不敢耽搁怠慢。然而却不能免于忧患,所以我就感到忧虑了。”

南子说道:“君主你消除忧患的方法太过于浅陋了!”听听他有何高见。

南子又说道:“丰美的狐狸,有文采的豹子,虽然栖息于山林之中,隐藏于岩石洞穴之中,不敢轻举妄动,能够处于静定。白天隐藏起来不动,夜晚出来活动,这是持戒。虽然饥渴困乏(隐约),但还是远(胥疏)去江湖之上去求食,这是定。然而却不免于被捕捉鸟兽的机械(罔罗机辟)所伤害。它们又有什么罪过呢?是由于身上的皮所带来的灾难的。”

南子又说道:“现在鲁国难道不就相当于君主你美丽而珍贵的皮毛吗?我愿意帮君主你刮形去掉皮毛,洗心而去除物欲,而逍遥游于无人的大道之乡野。”前面讲道德之乡无有忧患。

南子又说道:“遥远的南方有个城镇,名字叫建德之国。国内的百姓愚钝而纯朴,少有私心而清心寡欲。光知道劳作而不知收藏,光知道给予而不知道回报。不知怎么样做才能符合义,不知道怎么样做菜符合礼。虽然随心所欲,任意而行,却能够行走于大方之道。生的时候过得快乐,而死后有安定的地方安葬。生死都有安身之所。我但愿君主你去除你的国家,如同去除毛皮,捐弃世间俗务,与大道相依而行。”

鲁候听了就问道:“怎奈何那个地方太过于遥远,路途艰险,又有江河、大山阻隔,我没有船和车,如何去得了呢?”

南子回答道:“君主你只要形态不傲慢,就会圆转,傲慢为一毒;如果对外物没有留滞,不会留恋于物欲,就可以走动起来了,这就为君主你准备好车了。”佛陀带着僧团在河边走的时候,看到河中漂浮着一些东西。他给弟子们说法,假如这些东西在中间不被绿洲搁浅,不被人捡起,总有一天会流到大海的。

鲁候又问道:“你所说的那个地方幽深而远,我到了那里和谁当邻居呢?我没有粮食吃,又怎么能够到那里呢?”大道幽深而远,似乎极其遥远,但是大道丝毫不离我们左右。得道的资粮是什么呢?

5.虚船无害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南子说道:“减少君主你的费用,君主你清心寡欲,虽然没有粮食而已经有足够的资粮了。”在上位的人清心寡欲,下位必定效法,百姓就不会税负太重。清心寡欲就是修道的资粮。

南子又说道:“君主你涉江而过海,虽然远望,可是看不见对岸。越往前走,越不知道哪里是穷尽,哪里是尽头。送别君主的人从岸边返回,君主你从此就远在大道上了!”求道实则莫向外求,并不是走得越远就知道得越多。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只需要反求诸己,自性本心就是到。佛家说从此岸渡到彼岸。如果能够顿悟而得道,当下即到彼岸。

南子又说道:“所以说,有国的人为国所累,有国就有人,有人的人为人所牵累。被人役使得人,就有忧虑了。”

南子又说道:“所以说,尧没有国家之累,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尧帝不轻易使用民力,所以百姓似乎感觉不到帝王的存在。”尧帝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唱道,帝力与我何加焉。在老人看来,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幸福的日子只是自己劳作所得,并非帝王所给。

南子又说道:“我愿意去除君主你的牵累,去除君主你的忧患,而独自与大道逍遥游于广大的国度。”大莫之国实则是道德之乡。

南子又说道:“一条船刚要渡河,另外有一条空船撞上了。虽然有急性子的人(惼心之人)在船上,但是也不会感觉愤怒。”因为对面来的是空船,没有人如何能够动怒呢?

南子又说道:“假如空船上有一个人,则急性子的人就会喊赶紧撑开,赶紧收拢靠岸(歙)。如果一次喊叫对方听不见,第二次喊叫再听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