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看 [复制链接]

1#

在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朴实,几乎毫无华丽辞藻。在他的诗歌里,很难有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基本上是按照事物原本的样子,自然的描写,如实的叙说。

因为他两袖清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性格使他与很多官场上许多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在官场上看清整个国家的黑暗与腐败的情况下,自己构造出对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向往,同时也反衬出当时诗人的壮志未酬,以及社会的黑暗.

桃花源里洋溢着一派古风。这里平和安详,一团和气,其中的人物虽然同那个无意中闯入的渔人生活在同一时代,但由于他们一向“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其生活、思想、作风、礼俗、服饰都完全是古代化的,他们仍在五六百年前的先秦,风貌甚至近于上古。

《桃花源诗》更具体地说到此中人一些古老的作派,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尽所能,和平安详,自产自销,没有租税。有一首据说是上古的歌谣《击壤歌》这样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诗出自《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大约是后人出于想象而编造出来的。中国古人一直相信,在上古有过一段没有统治、没有苦难、道德高尚、廓然大公的幸福时代,《礼记·礼运》谓之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的理想世界,历来为中国古人所向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正是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大同世界。

他终是厌倦了,厌倦了官场上的刀光剑影,也对所谓“官”丧失了信心。乱世使“官场”风云突变,“官场”又何尝不是让乱世更加“险象环生”呢?倾轧之下,是平民百姓残喘挣扎,承担着变化的代价。此种情况下,陶渊明远离了,由厌倦变为否定,也就是对政治、对官场、对政府的否定。所以,在其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他将其总结在《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中。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将自己对理想社会蓝图勾画为人人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蓝图中的生活没有“狂飙突进”的大超越,也不是了不起的大时代,只是人人在政府之外找到了一种最舒适恬淡的生活方式。最平常不过,但也最为难得。

如今,有许多人厌倦了所谓城市人的生活,找一个相对僻静的小村庄,过一段与世隔离的慢生活,也是我们当下所向往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