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合集2道德经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疗好么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详细解读《道德经》16

静则能安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注释〉

致:达到。极:极限。

笃(dǔ):深厚。

并作:一齐生发变化。

复:往返,返回。

芸芸:繁盛,众多的样子。

根:初始,本原。

复命:返回本原。命:天命,固命,本性。

常:常理,规律。

明:明了,明白。

妄作:胡乱作为。妄:胡乱。

凶:不幸,不吉利。

容:包容。

公:公平,公正。

全:周全。

天:自然天理。

久:长久。

没身不殆:终身没有危险。没身:终身。殆(dài):危险。

〈译文〉

内心达到极度的虚空和寂静状态,观察万物生发变化与循环往复的运动特性。

芸芸万物,各自从本源开始,生长衰亡,最后又返回到了自己的初始本源。回归本源称为归于虚静。归于虚静称为回归本性,回归本性是万物的运动特性。

了悟万物的运动特性,就是明白了大道。不了悟万物的运动特性,就会胡作非为,招致不幸。

了悟万物的运动特性,就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平公正,能公平公正就能周全,能周全就能遵循天理,遵循天理就是遵循大道。遵循大道,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各归其狠

〈解读〉本章主要阐述了观察了解万物运动特性的方法,揭示了万物运动特性的具体内容,由此体悟出道是万物的总源头。论述了掌握万物运动特性的重要意义,并以此启发人们要注重修心为道。

观,是圣人老子探索研究宇宙及天地万物的科学而有效的方法。观察天地万物呈现出来的客观实相,读懂大自然无字天书,就能从科学的层面掌握宇宙天地的真理实相。

“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复”是观察万物运动特性的方法。观察万物,人必须要处于内心空明寂静的状态,没有丝毫杂念。自我、小我执见、头脑中固有的认知观念完全清空,不能有丝毫的先入为主的认知,不受心外任何干扰,寂静得能听到自己微弱的呼吸声,达到沉浸式入定的心境。

静则能安,安则能虑,虑则能得,用心去观,用心体悟,观察体悟万物生生灭灭的变化。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根:根本。静:虚静。命:天命本性。万物的运动特性是,处于生生灭灭永恒的变化之中,各自从本源开始,生长衰亡,最终又都回归到了自己的初始本源,初始本源就是根,是虚静,是天命本性。

无生有,万物的初始本源就是无,所以,万物的根、虚静本质、天命本性就是无。由此可知,道是万物的总源头。万物同源同根同性,都是无,天人合一。

生命从“无”中来,最终又回归于“无”。无中生有,有归于无。生命就是这样,从生到死,从死又新生,生生灭灭,绵绵不绝。这就是万物运动的真理实相,恒常不变的运动特性,称为“常”。

明白了万物恒常不变的运动特性,就能体悟到“道”为何物,体悟到什么是“无”,什么是“无我”,这种人生状态称为“明”,也就是明白了大道,大彻大悟大明白。

“不知常,妄作凶”。不明白万物恒常不变的运动特性,就不明白“道”,体悟不到天命本性“无”、“无我”本质,人生则执虚为实,处于自我之中,用私我小我运作人生,以至于自我膨胀,任性妄为,必然是背道而驰,招致不幸。这种人生状态就是“无明”。

“明”,就是明道,也称为“有道”;“无明”,就是不明道,也称为“不道”。大千世界众生,有的人生“明”,有的人生“无明”,修心为道,就是要从“无明”转为“明”。

“知常容”,明白了万物恒常不变的运动特性,就明白了道生万物的本质,能体悟到万物都来自于道,都是道之子的真理实相。天地万物,包括你、我、他、她、它,一切动物,植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完整一体的完美的世界。都是一家子,自然会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全,相互包容。

“容乃公”,能包容,心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整体,不会有自我分别心,没有自我执着,不会用小我去运作人生,面对天下万事万物,就没有自私的立场,而是大公无私,公平公正处事。

“公乃全”,公平公正处事,就能排除干扰,实事求是,完满周全。

“全乃天”,没有偏私,完满周全处事的人,是平等普爱天下,呈现出来的品质就像太阳一样,遵循平等普爱万物的自然天理。

“天乃道”,没有私欲,平等普爱万物的自然天理,就是大道展现出来的品质特性。

“道乃久,没身不殆”,一个人,如果能够观道,体道,悟道,行道而明道,破除了自我,没有了私我,小我,体悟到道呈现出来的“无我”的心灵品质和“无为”的行为品德,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地做出来,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能利益天下,他的智慧和德行就会永留人间。活着的时候,能够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敌人,没有危险,一生平安。逝后,能够恩泽子孙后代,人们会永远尊崇他、纪念他,其生命不会因为有形的肉体的消亡而消失,自然会流芳百世,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明”者,无我,无私而无为;“无明”者,自我,自私而有为。

私者一时,公者万古。

容乃公

详细解读《道德经》17

以道治天下,天下太和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

太上:指有道的帝王。太:极,最。上:上善,上德。之:指统治者。

其次:比有道者的道心差些的帝王。

誉:称赞。

侮:轻慢,不敬重。

信:诚,诚信。

焉:文言助词。

悠兮:忧伤的样子。形容谨慎小心。《说文》:悠,忧也。

其:指有道的帝王。

贵:以……为贵。

遂:成功。

自然:本来如此。

〈译文〉

有道的帝王,百姓感觉不到帝力的存在;

道心差一些的帝王,百姓亲近和称赞他;

道心再差一些的帝王,百姓畏惧他;

失道的帝王,百姓轻慢他。

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谨慎啊,有道的帝王都很重视自己的言辞。

功成业就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啊。”

〈解读〉

本章主要是以天下的治理为例,通过百姓对其统治者的四种不同情感反应,比较出有道的社会统治效果与离道以及失道的社会统治效果的优劣区别,论证了以道莅天下的根本意义。以此说明修心为道的重要性。

修心为道,就是观道,体道,悟道,行道而明道,与道合一,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使自己立身天地总能坚守道心。逐渐去除“自我”意识,达到“无我”境界。无我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则终身无灾祸,拥有辉煌人生。

一个人为道的程度不同,人心距离道心的远近就不同,人心距离道心的远近,决定着思维境界的高低。思维境界决定人生行为,人生行为决定人生结果。

如果是一个统治者,为道的程度不同,呈现出来的心灵品质就不一样,所统治的百姓对他的情感反应就会不一样,反映出来的是不同的统治效果。所以,一个统治者要达到最佳的统治效果,唯有自身不断的修心为道,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坚守道心,惟精惟一,以道莅天下,“为无为,则无不治。”

“太上,不知有之”。有道的帝王,坚守道心,以道莅天下,无我、无私而无为。所以,治理天下不会依自我私心私欲施政天下,而是以百姓心为心,一切为了人民。能做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百姓因此保持敦实朴素的道心。上下同心,各尽天然无为本性,相互诚信无欺,各尽其力,以无为应无为,安享自在之乐。所以日常生活中,帝王不会依自我私心私欲的意愿给天下施力。于是,百姓感觉不到帝力的存在,只感觉到是自己在为自己谋幸福。

在《帝王世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坚守道心则无我无为,无为则无事,上下无事则天下太和。这是以道莅天下。

“其次,亲而誉之”。统治者迷失了道心,就会产生自我人心。有了自我就有了自我分别心,产生了是非,美丑,善恶等等分别,有了自我的个人欲望和利益追求,有了私心私欲。统治者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民风的变化,私利突显的社会,民心因此会躁动,是非频繁。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安宁,施以仁政,以德教化天下,希望依靠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外力作用来约束百姓的躁动。首先自己能做表率,亲力亲为,勤政爱民,平易近人。统治者的言行受到百姓的认同,其统治利于百姓,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百姓愿意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失道而后德,这是以德莅天下。

“其次,畏之”。离道心越来越远了,统治者心灵品质更差了,影响到社会更为动荡,治理天下主要是依靠严刑峻法。奴隶制社会里,没有民主、公平、公正可言,没有真正的法制,官民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严刑峻法只是维护统治者特权的工具。苛刻的法令剥夺了百姓的自由权利,禁锢了百姓的思想,扼杀了百姓的创造力。因此,百姓畏惧法律,畏惧统治者。失德而后礼,这是以礼法治天下。

“其次,侮之”。统治者丧失了道心,则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私欲私心膨胀。荒淫无度,欲壑难填,用权谋诡计愚弄百姓,用酷刑暴力镇压百姓。社会礼崩乐坏,上下互不信任,尔虞我诈,盗贼四起,民不聊生,百姓对统治者厌倦鄙视,斗争反抗。大道完全废弃,这是以暴政治天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信,就是诚信,诚信就是本真,本真就是朴,朴就是道。人无信不立。人为什么会不讲诚信呢?不诚信是因为道心的迷失,不明白无、无我的生命本质,因此,人生颠倒梦想而自我。因为自我的存在,有小我的目的,有私心私欲,所以不敢说真话,不能面对实情,失去了本真而不诚信。

当一个人无我,心无杂念,虚空寂静,内心光明,坦坦荡荡,则无需耍智谋聪明来伪饰,会像明镜一样映照外物,诚信不伪。不诚信就是因为道心迷失而自我。

社会治理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信不足焉”。失道的统治者,私欲膨胀,自我有为,唯我独尊,不守诚信。我行我素,朝令夕改,百姓因此不信任他。于是天下形成了不诚信之风,相互间弄虚作假,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社会因此礼崩乐坏。“信,国之宝也”。天下昏暗,皆因“信不足焉”。

有道的帝王,坚守无我道心,不自我,所以“贵言”。“贵言”就是不自我。一是无需用语言来表达自我私欲。二是不需要说假话来为自我私心私欲作掩盖。治理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一言一行以利益百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帝王道心的呈现,潜移默化地引领和感染着天下百姓,百姓自然也一心向道,朴素本真而诚信。社会诚信,则灵犀相通,互无猜忌,不需要你防着我,我防着你。以无我之心感应无我之心,以无为相待无为,民风淳朴,天下太和。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有道的帝王,坚守无我道心,不自我,没有私心私欲,以百姓心为心,不会依自我私心私欲的意愿给天下施力。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百姓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为自身谋利益,丝毫感觉不到帝力的存在,丝毫没有需要为统治者谋利益的感觉,一心只是在为自己谋幸福。所以,功成事遂,百姓感觉“不知有之”,而是“我自然”,全都是百姓自己在为自己谋幸福。

所以,坚守道心,以道莅天下,才会有最好的社会治理效果。“为无为,则无不治”。

治理天下如此,家庭,单位,团队的治理亦是如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应以为道为本。破除自我,无我无为。让人人都感觉到是在为自己谋幸福。

暴政治天下,民不聊生

详细解读《道德经》18

孝慈,感恩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②;

六亲③不和,有孝慈④;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释〉

①废:停止。

②智慧:指投机取巧,权谋算计等等一些心机智巧。

伪:虚假,不真实。

③六亲:父子,兄弟,夫妻。

④孝慈:上慈下孝。孝顺长辈,慈爱晚辈。

〈译文〉

大道废弃了,就会倡导仁义。

投机取巧之风盛行,就会出现大骗子。

家庭不和睦,就会倡导孝慈。

国家昏暗混乱,就会崇尚忠臣。

〈解读〉

本章承接上章,进一步阐述了修心为道的重要性。

大道虚空,本体是无,道心是无我,呈现出来的是无我无为玄德。例如,太阳无我无为普照万物而无悔,地球无我无为承载万物而无怨,流水无我无为利益万物而不争。

道,是万物的总源头,天人合一,道心就是人的本心。人的根本、天命本性是无,本心是无我,是一颗无我无为的道心。

道心呈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真诚纯粹的德行,是由内而外,自觉而主动的生发,无需外力的作用。坚守道心立身处世,自然会发自内心地、本能地做到仁义、孝慈,由此,民风淳朴,诚实守信,上下同心,各尽其力,社会和谐。

当人的自然本心受尘世污染遮蔽,便落入了自我的世界,产生了自我分别心,以私我小我运作人生。有了私心私欲,形成了世俗人心。由此,道心迷失,大道废弃。

失道而后德。道心迷失了,没有了自觉发自内心的真诚纯粹的德行,只能依靠倡导社会伦理道德产生的外力作用来要求人们的德行,所以,倡导仁义、孝慈,求智慧、盼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道心迷失,大道废弃了,人就会变得自私自利,不仁不义。只有倡导仁义来维护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

“智慧出,有大伪”。道心迷失,统治者无道,则以权谋心机治民,诚信丧失。上行下效,百姓也会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自然天下是坑蒙拐骗、不诚之风盛行。

“六亲不和,有孝慈”。大道遍行的社会,人们坚守道心,知恩、感恩、报恩。家庭和睦,慈爱孝顺。道心迷失,则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六亲不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不和,国不安,只有依靠倡导孝慈来促进家庭和睦,保障国家安定。

“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心迷失,统治者就丧失了无我无为的自然本心。私心私欲而有为,贪婪腐化,随之奸臣当道,妖魔四起,社会昏暗混乱,生灵涂炭。因此,百姓期盼崇尚忠臣良相救民于水火。

修心为道,坚守道心,使大道畅行,才是构建良好社会风气,家庭和睦,国泰民安的根本保障。

持守道心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